5/19/2008

企業對外募款二

先讀企業對外募款一


你買一件商品,我捐出一元

這是目前很多消費性商品公司喜歡提撥捐款合作的方式,用以刺激原有商品的買氣。對公益團體來說也方便簡單,要是該公司願意自行吸收推廣的費用(例如記者會、文宣、廣告等),公益團體就可以簡單待活動時間結束,等該公司送上支票即可。


不過採取這樣活動推廣的公司,都會把捐款的比例壓極低,賣出一項250元的商品捐1比例百分之0.4—收到這樣低的捐款比例提案,我都會替這些知名品牌感到汗顏,好歹來各百分之五可以嗎?

奸巧的公司會限定某樣商品才有捐款,對外的文宣卻不會強調這點,一般有心的民眾大量消費,以為自己多幫助了公益團體一點,卻不知只是肥厚了該公司,裡面沒有一件商品符合捐款條件。


更奸巧的公司還會跟公益團體低報收入,以降低捐款金額。站在我們的立場,不可能撕破臉和該公司對帳確認,支票面額寫多少就是多少,默默收下就是。


每件商品捐出一元,再提撥對等金額捐出

這是上個選項的延伸,同樣能夠刺激自有商品的消費量。也就是活動時間結束後累積的捐款有十萬元時,公司再另外加碼十萬元,共捐出20萬給公益團體。
該公司有心願意自行加碼,將捐款加倍,我們樂見其成,同樣對支票面額不會有任何異議產生。

我 碰過個例子,全省知名連鎖電影院公司一星期內每張電影票捐出一元,再提撥對等金額捐出,但是活動結束後收到的款項低於兩萬元,一張票價以兩百五計算,那也 就是一星期內的全省電影撥映的場次及人次,原來該公司全省每家戲院每天不超過兩百人次!我才發現,原來我平常去看電影排隊的人潮,都是遇到鬼!





以上簡單列出企業喜歡跟公益團體的合作對外募款的方式,其實會對一般民眾募款,而不是公司直接捐款的,都會希望有媒體曝光,以擴大建立在一般大眾心中該公司公益關懷形象的效果。

聰明的廠商會結合自己的商品與公益團體的形象,達到教育民眾推廣議題的目的,自然會有話題性例如檯燈公司結合足夠光線與眼睛保健的問題,不管是捐款或是捐檯燈給需要的弱勢團體,都能夠有足夠的話題性。

對我來說,真正有心回饋社會的企業,­二話不說就會直接捐錢,甚至定時定額捐款。不過合作對外募款,對公益團體來說,宣廣的層面意義大過於實質金額。畢竟最主要捐款的來源,都不是任何一家大公司,而是來自於一般捐款民眾,一元十元累積出來的。越多的人了解,越多的人認同 ,真正的捐款來源就會越穩定,越多的弱勢團體就會受到應有的照顧。


我不知道你多久沒有捐錢?不過那不是重點。只要你願意找個你關心的議題,不管是兒童、老人、傷殘等等,長時間持續關懷下去,就會發現自己擁有的東西已經很多很多,那時候再來談捐款也不遲。


更多公益相關資訊

Yahoo!奇摩公益
kijiji
公益聯播計畫

台灣公益資訊中心



No comments: